Altman Z-score
簡介
Z-Score 模型是一個用於生產型企業財務預警的經驗指標。該指標是由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Edward Altman在 1968 年發明,他通過對美國破產和非破產生產型企業進行觀察,將 22 個財務比率經過數理統計篩選建立了著名的 5 變數 Z-Score 模型。
Z 值的解釋是:Z 值越小,企業失敗的可能性越大,而 Z 值小於 1.8 的企業很可能有破產的風險。
ltman-Z分數是由一家公司的“信用強度”測試的輸出,該模型評估了上市公司有無破產的可能性。Z-Score基於五個財務比率測算,這些比率可以根據公司年度報告中的財務資料進行計算。根據公司的盈利能力、槓桿、流動性、償債能力和收入活動來預測公司是否有可能破產。
在 2012 年, Altman 發表了這個理論的更新版,叫做 Z-Score Plus,更可廣泛運用在上市/非上市、美國/非美國的公司,現在 Z-Score 已經變成了一個計算信用風險的可靠方法。
Altman-Z-Score=1.2A+1.4B+3.3C+0.6D+1.0E
A=淨營運資本/總資產=(流動資產-流動負債)/總資產
該指標反映企業流動性和規模的特點,營運資金越多,說明不能償債的風險越小,並可反映短期償債能力 。
B=留存收益/總資產=(盈餘公積+未分配利潤)/總資產
該指標衡量企業累積的利潤。
C=息稅前利潤/總資產=(淨利潤+所得稅+利息)/總資產
該指標衡量企業在不考慮稅收和融資影響,其資產的盈利能力情況,是衡量企業利用債權人和股東權益總額取得盈利的指標;C越高,表明企業的資產利用效果越好,經營管理水平越高。
D=股票市值/總負債
該指標衡量企業的價值在資不抵債前可下降的程度,反映股東所提供的資本與債權人提供的資本兩者的相對關係,也反映企業基本財務結構是否穩定;D比率高,是低風險、低報酬的財務結構,同時這一指標也反映債權人投入的資本受股東資本的保障程度。
E=營業收入/總資產
該指標衡量企業產生銷售額的能力,E越高表明資產的利用率越高,說明企業在增加收入方面有良好的效果。
輸出Z-Score>3,則公司無破產風險;輸出Z-Score<1.8,則公司可能存在破產風險。
如果投資者擔心公司的基本財務實力,可以使用Altman Z分數來確定是否應該購買或出售股票。如果Altman Z-Score值接近3,則投資者可以考慮購買股票;如果價值接近1.8 ,則可以出售或賣空股票
參考資料
Last updated